翻页   夜间
17中文 > 命运片段集40年代记 > 第23章 科技闲谈(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网] https://www.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2050年6月19日星期日早晨

    ——————

    This

    must

    have

    been

    accumulating

    all

    the

    will

    just

    go

    with

    it,

    in

    a

    being

    injured,

    it

    will

    gradually

    decay,

    just

    like

    that

    sweet

    fruit,

    we

    are

    about

    to

    break

    down.

    这一定、是在渐渐累积着的

    一直以来/一切都随它去就好了、转眼间/受伤后渐渐腐烂、如那颗甜蜜的果实一般

    我们、就要坏掉

    So

    e

    dance,

    sleep

    when

    you\u0027re

    tired,

    and

    fet

    everything/by

    your

    side

    in

    a

    wanting

    to

    touch.

    所以来跳舞吧、累了就睡一觉

    然后将一切都忘掉/在披着谎言的你的身旁/注视、欲要触碰

    ——————

    星期日和星期六没什么真正的区别,至少我宇新月是这么认为的。尽管明天就是星期一,就是要恢复到工作和学习的日子,但星期六和星期日一样都是休息的时间段而不是需要你工作学习的时间段。

    噢,我没有忘记考虑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认为它们是一样的,是的,问题的关键点从来都不是“现在”,而是代表着“未来”的明天、后天、下个星期下个月、明年之类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终身学习只是个笑话般可以置若罔闻(但实际上,谁说生活本身就不是一种学习?在这个意义上,全人类都在终身学习)的说法,但“终生工作”绝对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

    尽管各国管辖机构都不可能承认这一点,但它们手下的媒体机构可是早就迫不及待的营造这种社会氛围了。自从30年代自动智能化技术浪潮以来,终生工作更加变成了一个现实而不是过去人们的担忧。

    这既是指某些行业的正式工作需要干到70岁之久,其实更大的层次上是指人们不得不工作到这么久:不工作就等于死亡,无论你干的是什么工作。尽管自动智能化技术带来了廉价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但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别想靠管辖机构的救济来维持“体面的生活”(事实上,那些靠救济过日子的人过的很悲惨,而永远都不像管辖机构宣称的那样“体面的为未来的生活工作做准备”),只有学生阶层和老年人(在这里什么程度才算“老年人”?没有70岁以上的话大部分是不算的)可以在他人强大的“内部监督”之下靠父母、社会组织、管辖机构这三方的支持生活和学习。

    不过,其实现时的很多工作都是科技领域的产学研联合体里的工作和城市生活(农村?瑞艾?国已经完成了像伊欧联盟和玫喀克联邦那样的“极限城市化”,再加上自动智能化技术,农村已经不需要多少人了)服务领域里的工作,这些工作既需要能够突破性创新的年轻人也需要能够传承经验的中老年人。这方面的因素也导致了现时的瑞艾?国经济体系是可以容纳下海量的中老年人的……不过,瑞艾?国的人口规模一直在连年减少就是了。

    在思考中重新回顾了一遍这些认知,我当然会更加“理解”人们在星期日也很大程度上像工作日那样忧心忡忡和奋发有为,但我毕竟不是他们,我只会享受周末的愉快时光——我在咖啡厅喝咖啡。

    嗯……其实这里并不仅仅是卖咖啡的,这里还售卖其他各类饮品,但依照这几十年来的惯例,人们更喜欢把这种场所称之为咖啡厅而不是什么其他地方。可能是因为咖啡这一饮品代表了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瑞艾?国饮品领域的发展历程吧?

    总之,我一边喝着平价咖啡一边阅读着平板式终端的屏幕上的新闻。

    什么年代开始起,我们将所有电子设备都统一称之为“智能终端”,并对它们的类型加以详细区分,却不再以区分后的名字分别称呼的?这种事我只能从互联网的数据中寻找答案——毕竟我没有生活在那个第四次科技变革刚开始的年代,我记事起就已经是第四次科技变革席卷一切的40年代了。

    唔……今天的新闻一如既往地的充满了前沿科学的最新成就。我特意订阅(这是一项付费服务)了有关于自然科学的一个“新闻流”(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某些媒体公司提供的一种分发新闻的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有限度的”分享了各产学研联合体的“真实”资讯),这个数据流每天都会告诉我最近的科学进步。

    量子网络的研究被重提已经超过五年了,但研究者们依然困于单个量子计算机的研发而始终没有在量子通讯技术上取得曾经设想过的关键性突破,这份文章开头如此说道。但接下来,文章中描述了玫喀克联邦的某个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完成了这项壮举:虽然只是一小步,但他们和他们的合作者完成了有关于将量子计算机与现有光纤骨干网和电磁无线网有机结合起来所必需的编程软件——QOENLPS(Quantum

    and

    Optical

    Fiber

    Eleagic

    work

    Link

    Programming

    Software量子与光纤电磁网络链接编程软件)的1.0公开版本。文章还告知了公开版本的正式网站下载地址。

    太有意思了!我们瑞艾?国的科学界一直在拼了命的研究通用型量子计算机,初代机——玄冥天枢一号据传已经从实验室阶段到了实地建造阶段,但玫喀克联邦的研究者们居然已经在研究如何将量子计算机直接的用于通讯系统上了!不过,玫喀克联邦的量子计算机如果不能在瑞艾?国的之前成功问世,那这个1.0版本只不过是在给他人做嫁衣而已。

    暂时先不看其他人的评价(那没什么好看的,瑞艾?国的善良市民们一向跟瑞艾?国管辖机构宣传口径一样,对外国的一切冷嘲热讽),我将界面翻到了另外一个模块——生物技术。

    这份文章看起来不太显眼……不像刚刚那份量子通讯的那样塞满了模型渲染图,这里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极少的“抽象示意图”。照理来说这样的文章是会被归类为繁琐至极的、以至于不会被什么人关注到的那一类,但我知道这种文章的真正价值……

    它往往意外着某些名不见经传的科研团队为了寻求关注,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才在某些新媒体报刊(这个词是现在的流行词,新闻网站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它们吞并了传统纸质媒体从而变成了新媒体报刊)上得到一小块位置,但却没有资格放置图片,只因为他们的所谓的“软实力”不足以及这些新媒体报刊看不起他们。但讽刺的是,很多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正是这样的团队完成的,而他们第一次公开这些新技术的方式就是这么的寒酸。

    因为我在终判结社,所以才知道这个事实,所以一般的善良市民不可能知道这个有价值的情报。

    不过这也挺好的,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被能够慧眼识珠的人发现,总比被永远的埋藏起来要好多了。可能会有人说这是“不公平”的,是扼杀了普通人触及前沿科技的机会,我只想对这样说的人说:

    难道你们以为自己是纯粹的受害者吗?当你们放弃了在自动智能化技术浪潮中的抗争的那个时代开始,今天的一切就已经是无可撼动的事实了,想要改变世界的话就行动起来啊可笑的市民们。

    这篇其貌不扬的文章细看才能发现真正的端倪:它故意用繁琐的文字游戏和图片游戏掩盖了一些东西。什么东西需要这群如此寒酸的研究者这么谨慎?我不由得更加仔细的从文章中发掘关键信息……

    ……不得不说,也许我还是不要再仔细看下去比较好。这些文字组成的矩阵似乎有一种无形的魔力,让我的眼睛即使感到干涩(不要误会了,现代的生物技术早就研究出更加高效的保养眼睛不受近视威胁的显示屏幕和养护用生物药品,这只是视觉神经感到了疲劳,就像看书看久了眼睛干涩一样)也无法促使我停止阅读。

    这篇文章的意义一定十分重大,我只看了不到十分钟,甚至连个大概都没看完我就下此结论。

    为什么?很简单,这根本不是什么药物研发、人体治疗、微生物研究之类的常规生物技术,这篇文章在叙述着一种新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的成果来直接的修改性染色体并完成受精卵的合成和发育。

    我的天哪!我知道20年代末期就已经完成了除了人类以外大部分动物的关于性染色体的转换实验,可也是自那时候起整个科学界都在钻研干细胞的逆分化机制从而间接的抛弃了那个最让人谈之色变的技术可能:用两份精子或者两份卵子制造可发育的受精卵。现在这帮名不见经传的科研者居然花费了数年时间在这没有前人的领域取得了这种成就?!我算是知道为什么他们明明得到了发表文章的机会却把文章写的这么晦涩故意让一般人视而不见了,这根本就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软实力或是编辑部针对他们,压根就是因为这种技术的信息一旦被扩散开去将会对已经现代社会摇摇欲坠的伦理观造成毁灭性打击!

    不过,我倒是非常感兴趣,究竟该如何才能完成这个科学奇迹?文章里说的非常含糊不清,我不得不从其他学术网站和新媒体报刊中搜索更多的相关信息。渐渐的,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自从20年代末期以来有关于人体实验的生物技术没落了这是事实,整个科学界都被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通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资源循环技术等所吸引,但那些立志在生物技术取得成就的当时的研究者以及他们为数不多的继任者都去哪里了?我找不到有关于这类人群的实际动向——很多人认为这些人都转到了和智能技术结合起来的领域,比如人机结合领域中去了。但我现在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极有可能某些神秘的资助者20多年来一直在用各种手段资助他们,资助他们完成“彻底”的生物技术的研究而不是与智能技术过深绑定的技术。不过,他们还是或多或少的使用了智能技术就是了,毕竟智能技术的工具是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领域都会使用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