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17中文 > 棘圜志 > 第97章 济世立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网] https://www.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清晨,济世堂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虽然医馆还没开门,但前来求医的百姓们都习惯了早早到来。因为他们知道,在济世堂,一定能找到救治的希望。

    "又是这么多人。"思雨站在二楼,望着楼下的人群。

    "这说明百姓信任我们。"沈明轩说,"去准备开门吧。"

    济世堂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医馆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苏州最大的医疗中心。三进的院落,分设门诊、住院和教学区域,规模之大,远超一般医馆。

    "大夫,我婆婆的老毛病又犯了......"

    "大夫,我家孩子发热......"

    "大夫,我想配那个新药......"

    门诊大厅里,各科室井然有序。病人按照类别分流,既提高了效率,又避免了交叉感染。这是济世堂首创的管理方式,现在已经在全国推广。

    "李大夫,您看这个病历......"一个年轻医者请教道。

    "嗯。"李大夫是济世堂的老医者,"这种情况要注意辨别,我教你一个方法......"

    在济世堂,老医者带新人是传统。每个新来的医者都要经过严格培训,才能独立行医。

    "父亲。"思雨走过来,"您看这个病例......"

    那是一个疑难杂症,患者是个老裁缝,得了一种怪病,其他医馆都束手无策。

    "让我看看。"沈明轩接过病历,仔细研究起来。

    这时,张若兰也来了:"我刚从太医院回来,带了几个新配方......"

    自从与太医院合作后,济世堂成了新药试验的重要基地。许多创新药方都在这里完成临床验证。

    "对了。"张若兰想起什么,"今天药王谷的道贺信到了。"

    原来济世堂研制的一款新药在北地大获成功,专门治疗当地多发的风寒之症。药王谷特地送来感谢信,还附上了一些珍贵药材。

    "这些药材......"思雨眼睛一亮,"正好可以用来改良止血药!"

    "你这丫头。"沈明轩笑道,"就知道琢磨新药。"

    "这不是跟您学的吗?"思雨调皮地说。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一个重症病人被抬来了,看情况十分危急。

    "快!"思雨立即安排,"准备急救室,叫王大夫来会诊!"

    济世堂的应急处置是出了名的快速有效。不一会儿,各项救治就开始了。新式的医疗器械,改良的药物,熟练的医护配合,一切都井然有序。

    "好在送来得及时。"过了一会儿,思雨松了口气,"已经脱离危险了。"

    "这就是为什么百姓信任济世堂。"张若兰说,"因为我们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确实如此。这些年,济世堂创下了无数医学奇迹:

    重症肝病的新疗法,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

    产科改革,大大降低了产妇死亡率;

    传染病防控体系,有效控制了多次疫情......

    "大夫!"一个老农匆匆跑来,"我们村的稻田有怪病,请您派人去看看!"

    "好。"思雨立即响应,"我带队去。"

    这是济世堂的另一个特色:巡回医疗。定期派医者下乡,不仅救治病人,还普及卫生知识。

    "对了。"张若兰叫住思雨,"带上新配的预防药,最近雨水多,小心瘴气。"

    "知道了,娘。"思雨笑着应道。

    看着女儿利落地安排一切,沈明轩感慨:"这孩子真的长大了。"

    "是啊。"张若兰说,"现在的济世堂,已经可以放心交给她了。"

    正说着,一队官府的人马来了。原来是布政使大人身体不适,特地来求医。

    "请大人放心。"沈明轩说,"在济世堂,我们只看病情,不分贵贱。"

    这句话代表了济世堂的宗旨:医者面前,生命平等。正是这种理念,赢得了各界的尊重。

    午后,济世堂的教学室里传来阵阵讨论声。这里每天都会举行医案讨论,是年轻医者学习的重要场所。

    "这个病例很特别。"王大夫指着图解说,"患者表面症状是伤寒,但用传统方子却不见效......"

    "我看看。"沈明轩接过病历,"啊,这个我知道。上个月我们刚遇到类似病例,是一种新的热症......"

    他详细讲解了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特别强调了新法在诊断中的应用。台下的医者认真记录,不时提出问题。

    "这就是济世堂的优势。"张若兰在一旁补充,"我们不仅治病,还要总结经验,让更多人受益。"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邻省发生山洪,灾民中出现怪病,当地官府特来求助。

    "思雨!"沈明轩唤道,"准备医疗队,我们立即出发。"

    "已经安排好了。"思雨早有准备,"药品、器械都准备齐全,还带上了新研制的消毒水。"

    看着女儿麻利的安排,张若兰欣慰地说:"这孩子,越来越像个济世堂的当家人了。"

    医疗队很快集结完毕。除了医者,还有专门的助手,负责记录病情、整理数据。这是济世堂特有的制度,为的是积累经验。

    "等等!"一个老医者匆匆赶来,"我也去!"

    "您年纪大了......"思雨担心。

    "正因为年纪大,见过的病症多。"老医者执意要去,"再说,我还要教你们辨认山地药材呢。"

    这种敬业精神,正是济世堂的传统。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能救人,人人争先。

    队伍出发前,张若兰叮嘱:"记住,遇到特殊病例要详细记录。回来后我们要整理成册,供大家学习。"

    "知道了,娘。"思雨应道。这也是济世堂的规矩:每次出诊,都要留下完整记录。

    送走医疗队,沈明轩回到了研究室。这里是济世堂最安静的地方,专门用来研究新药和新疗法。

    "大人。"一个年轻助手兴奋地说,"那个改良的伤药有了新发现!"

    原来他们在研制外伤药时,意外发现了一种新的止血方法。这种方法比传统方式更快更有效。

    "好!"沈明轩仔细查看实验记录,"这个发现很重要,对救治战伤很有帮助。"

    "是啊。"助手说,"我们已经整理好资料,准备送往军医营推广。"

    这时,张若兰带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西域来的商人。他带来了一些罕见的药材,希望与济世堂合作研究。

    "这些药材......"沈明轩仔细查看,"确实是好东西。不如这样,我们可以......"

    就这样,一个新的合作计划诞生了。济世堂将派人前往西域学习,同时也接收西域医者来此研习。

    "医道无界。"沈明轩说,"好的医术,来自哪里都值得学习。"

    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得济世堂不断进步。它不仅是一家医馆,更是一个医学交流的平台。

    夜幕降临,济世堂终于迎来了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沈明轩在后院的书房里整理着一天的病例,烛光映照着满墙的医书。

    "还在忙?"张若兰端着参茶进来。

    "嗯,在整理今天的特殊病例。"沈明轩说,"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

    张若兰在一旁坐下,看着案头堆积的医案。每一份病历都记录得极为详细,不仅有症状描述,还有治疗过程和心得体会。

    "记得当初开医馆时......"张若兰忽然说,"我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能多救些人。"

    "是啊。"沈明轩放下笔,"没想到现在......"

    确实,济世堂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医馆的范畴。它是医疗中心,是教学基地,是研究重镇,更是医者心中的一面旗帜。

    "大人!夫人!"一个护卫急匆匆进来,"思雨姑娘传回消息了!"

    原来医疗队已经到达灾区,开始救治病患。思雨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当地情况,还附上了一些新发现的药材样本。

    "这孩子。"张若兰看着信笑道,"都这么忙了,还不忘收集药材。"

    "这是好事。"沈明轩说,"医者要有济世之心,更要有求知之志。"

    正说着,外面又有人求见。是城中一位富商,说是要捐钱给济世堂,专门用于救治贫困病人。

    "我也是济世堂的受益者。"富商感慨,"去年全家染病,多亏了济世堂。现在我们家道富足,理应回报社会。"

    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济世堂的声誉,不仅来自精湛的医术,更来自它的医德。

    "其实。"沈明轩对张若兰说,"最让我欣慰的是,济世堂的理念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是啊。"张若兰说,"前几天我去乡下,看到有人按咱们的方法办起了小医馆。虽然简陋,但很用心。"

    这确实是最好的传承。济世堂的影响力,正在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扩大。

    夜深了,书房的烛光依然明亮。沈明轩翻开一本旧账本,那是济世堂最早的记录。

    扉页上工整地写着:"医者父母心,济世为己任。"

    这是济世堂的宗旨,也是他们这些年来始终坚持的信念。

    "这些年。"张若兰轻声说,"我们做得还不错吧?"

    "嗯。"沈明轩看着窗外的月光,"但路还很长。医道无涯,济世无穷。"

    此时,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济世堂的夜班医者正在查房,确保随时能应对急症。

    这就是济世堂,一个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它用医术照亮生命,用医德温暖人心,用坚持诠释着"济世"二字的真谛。

    庭院深处,一株老梅依然挺立。它见证了济世堂的成长,也将见证更多的故事。就像医者的道路,永远向前,永不止息。喜欢棘圜志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